近日,湖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達“2022年度湖北省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第二批)的通知”,經行業部門審查推薦、標準化主管部門初審、專業技術答辯評審、公示等程序,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鐵武漢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武漢長江航運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將共同編制《內河港口散貨碼頭港鐵融合技術規程》。這意味著,內河港口散貨碼頭鐵水聯運有了“湖北標準”。
標準制定對行業發展意義重大
湖北地處長江中游,長江水域在湖北省內有475公里,是擁有長江干流最長的省份,分布了長江流域重要的內河港口,近年來,湖北鐵水聯運全面發力,內河港口朝著大力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的目標,港口鐵水聯運通聯正加密成網,港口航線通江達海,班列通達歐亞大陸34個國家、76個城市,形成了擁有集裝箱、件雜貨、大宗散貨運輸、危化品運輸、石化儲運等功能互補的港口布局。
行業發展需要規范,規范則需要統一的標準來約束,全國鐵水聯運普遍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制約著行業的發展壯大。此次湖北編制《內河港口散貨碼頭港鐵融合技術規程》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將起到引玉之磚的作用,行業標準的制定,對走好鐵水聯運發展之路至關重要。
積極主編鐵水聯運行業標準
自2013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冒雨考察武漢新港陽邏港區,留下了殷殷囑托:“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內河航運作用,發展江海聯運,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作為陽邏港區鐵水聯運專用線設計的主持者,中鐵武漢院積極響應,針對鐵水聯運技術,展開了系統科研,將牽頭編制鐵水聯運行業標準作為責任,為行業發展鋪路墊腳。
中鐵武漢院深耕鐵水聯運技術研究多年,承擔了湖北省內大多數鐵水聯運鐵路專用線設計,在獲得大量基礎數據及設計經驗的基礎上,調研了國內外80多個港口,經過科研人員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累計獲得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國際專利6項,出版系列專著2部,研發了鐵水聯運作業的“五大模式”和“五大技術”,并在多項具體工程項目中成功應用。此外,依托中國中鐵鐵水聯運研發中心的平臺優勢以及系統科研的豐碩成果,近年來在港口工程、港產城規劃設計等領域實現了業務新突破。
科研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
由中鐵武漢院設計的湖北荊州煤炭鐵水聯運儲配基地,是散堆裝鐵水聯運碼頭的典型代表,是浩吉鐵路沿線投資規模最大、中轉能力最強的疏運系統項目、“北煤南送”的重要港口大通道;建成后將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煤炭中轉、交易平臺和煤炭應急儲備供應保障平臺,具備物流配送、應急儲備、配煤加工、煤炭交易四大功能。基于該類型項目,在散貨碼頭鐵水聯運領域,隨著科研的逐步深入,為《內河港口散貨碼頭港鐵融合技術規程》的編制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工程依據。
堅持系統科研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中鐵武漢院點滴積累、不斷探索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之路。2022年,中鐵武漢院成立了物流總控與規劃處,組織精兵強將,以科研成果轉化為目標、與具體工程項目為依托,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聯動發展,構建“任務驅動+科研轉化+人才培養”的創新新模式,支撐鐵水聯運新發展。
根據編制計劃,此次編制工作武漢院將組織骨干力量,即日啟動編制工作,按照要求將于2024年之前完成。